一直被人們奉為“私域神器”的微信,如今,變化越來越大了,微信的幾次更新,透露出很多不一樣的信息,在微信的很多使用場景中,都逐漸在向平臺化公域流量分發的方向發展,不斷的嘗試從私域走向公域,從工具走向平臺。
所以接下來,對于在私域生態做生意的朋友來說,既是機會也是挑戰。今天,就來看一看微信都基于公域化發生了什么改變。

一、公域分發,多管齊下
1、公眾號文章推薦
很多人認為公眾號不是純私域生態,因為它可以裂變,從整個生態里薅到流量。
但之前公眾號的流量,全都是通訊錄與轉發裂變來的,它可以薅流量,但是真的是基于內容本身的裂變產生的,是自發完成的。
最近官方在公眾號的推送上做了重大的調整,訂閱號主頁,不再完全以是否訂閱為推送邏輯,而是加入了大量平臺流量的推薦。
(1)已訂閱的公眾號,部分信息被折疊。
(2)每個人接收到的推送順序不一樣,有些號的內容,用戶根本收不到推送,就算是關注了的公眾號,也可能刷不到。
(3)每篇文章底部加了推薦,用戶點擊喜歡以后,會有同類型文章被推薦,等于自己的流量被分流了。
(4)訂閱號主頁出現「看一看」,官方推送周邊文章。
(5)公眾號文章推送后,有些用戶看到的是小圖推送顯示,點擊量再次下降。
目前訂閱號主頁日活躍量仍有3億,這個重大改版,意味著官方有了流量分發的能力,打破了「私域訂閱」的呈現方式。
2、文章閱讀推薦
最近公眾號又做了一個功能,博主可以自己設置是否愿意自己的文章被推薦到系統。
微信已經不是私域平臺了!這種設置反而對一些優質的公眾號沒幫助,所以你現在看到一些博眼球的文章到處被推薦。

以前一篇公眾號想要漲粉,在微信里只有兩個途經。要么用戶主動來搜索,要么內容、活動被轉發引導了用戶關注。
但是現在文章詳情有推薦,搜一搜、看一看、問一問、訂閱列表都有文章的推薦。
3、視頻號推薦
視頻號是現在官方的主要發力方向,官方試圖通過短視頻把在抖音、快手丟掉的用戶拉回到微信來。所以近期在視頻號的曝光方面,微信下了很大的力氣。
(1) 訂閱號里面會優先推薦視頻號,而且可能是你沒有訂閱過的視頻號,文章都要往后靠。
(2) 「視頻號」入口,通過好友推薦誘導進入,但第一入口卻是公域「推薦」。
(3) 在“發現”、“我的”頁面都默認有視頻號的入口。
(4) 在「附近」這個入口,基本都是推送LBS的視頻號內容。
(5) 在「搜一搜」、「看一看」里面,視頻號的優先級更高。
(6) 在朋友圈里面視頻號內容也會被推薦,而且還可能不是你關注的賬號。
其實對于視頻號,大家也沒有把它當成私域產品,這是微信對標抖音的機制,基本上是平臺化的流量分發,但是,現在微信已經不斷的從私域往視頻導入流量了,這就是一個重大的改變信號。
4、微信小綠書
關于微信,大家討論很多的還有:微信即將變成小綠書了。
因為微信推出了類似圖文筆記的內容發布樣式,部分用戶可以在「看一看」里面找到類似經驗、筆記這樣的帖子推薦。
以前的公眾號就是純文章,視頻號雖然可以發布圖集,但是可寫的文字內容比較少。但自從公眾號可以發布圖文合集的樣式后,就和小紅書的筆記很類似了。
除了公眾號外,抖音目前也有筆記這樣的內容形式,而且抖音的圖文獲得的流量傾斜很大。尤其也可以看出微信對流量的可望,以及期望這種圖文形式能挽回一些創作者。
5、內容整合,公域分發
自從騰訊在2021年花了80億把搜狗收購了以后,他就要找到一個可以應用的地方。
無疑微信成了重要的試驗場,于是微信基于搜狗搜索、輸入法、提問等各項能力,推出了「看一看」、「搜一搜」、「問一問」等三個核心的功能。
「搜一搜」、「看一看」、「問一問」,這幾個入口的動作也比較大。
「搜一搜」、「問一問」越來越成為「百度搜索」級別的應用。「看一看」最近的改版也是強勢引流,流量的分發是基于關系鏈的「今日頭條」了,內容的篩選算法越來越好。
從這些方面也可以看出,微信已經不是單純的私域平臺了。微信對流量的進一步釋放,讓很多不曾關注的內容和作者也開始被大家看到。
6、視頻號同城上線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,以前微信里「附近的人」、「搖一搖」功能,變成了附近。
點進去以后,也不再是搖人,而是好吃和周邊游。而這里面的視頻,都是視頻號的作者發布的,有個人也有商家。
以前關于同城相關的內容,是放在視頻號直播分類中最末尾的位置。而現在已經把同城服務單獨拿出來了,其實這也完全可以理解。
一方面微信有流量,又有便捷支付,做同城順理成章。另一方面作為本地商家,一直覬覦微信流量已久。
微信愿意開放這個入口,商家也就愿意發布,所以無論是商品還是流量都不用擔心。而且還會順帶一批做視頻號同城探店、好物分享的博主創作和帶貨的積極性。
以前微信的核心作用就是熟人社交,以及主動式的內容訂閱。但是面對抖音、快手、小紅書等前后夾擊,微信也不得已不做出一些妥協。
所以對于繼續深耕微信的朋友來說,這些變化既是機會也是挑戰。
二、微信的「漣漪式」推流
微信公域推流的邏輯是什么?畢竟它不是抖音、小紅書,不能依靠用戶的使用數據去推斷。
「漣漪式」私域關系鏈,一層層波紋式分發,是微信公域化流量分發的底層。
目前微信內容就兩個形式:公眾號文章、視頻號短視頻,我們看官方推薦的一些節點:
1、我關注的號
2、我看過的號
3、朋友關注號
4、朋友看過的文章/短視頻
5、朋友分享的文章/短視頻
6、閱讀量特別大的文章/短視頻
7、官方認為你感興趣的文章/短視頻
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,大部分推流的邏輯,是基于你的微信通訊錄的用戶行為做推薦。
比如,一個做私域培訓的公眾號,在一段時間內,增加了幾萬粉絲,私信加了很多人,這些粉絲就非常精準,基本都是想要在私域渠道帶貨的品牌方、社群團長、公號玩家。
這就是基于關系鏈的流量推送帶來的紅利:創作者更高效獲得用戶,用戶精準找到內容。
說幾個點,可以幫助創作者增加流量(不管是公眾號、還是短視頻):
1、努力提升私域通訊錄里“目標人群”的含量,你的好友屬性決定推薦機制。
2、增加內容在朋友圈、相關社群渠道的曝光量,點擊量、轉發量除了帶來裂變,也會帶來官方的推薦流量。
3、內容盡可能垂直,內容越窄越好,最好做一個細分行業的內容,越垂直粉絲越精準,推薦流量越精準。
三、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悖論
微信,憑什么可以搭建起萬億級的商業生態?
只有土壤、空氣、陽光這種級別,才可以滋養生態。土壤不會去干涉生物的多樣性,也不會去刻意干預某一個種類的死活好壞。
在過去的十幾年中,微信保持克制、理性與開放。每年在微信生態中都會生長出各種各樣的新體驗、新場景、新商業。
完全工具化,就是完全的去中心化,我只是一把土壤,種什么我不管。去中心化,每個人都是節點,意味著每個人都很難是大節點。去中心化帶來的是效率低下:用戶積累很慢,不太容易快速賺到錢。
微信為什么要從私域走向公域化流量分發?
去中心化導致吸引流量的效率低下,從而導致了大量優質內容的出逃:創作者大批流失到抖音、知乎、B站、小紅書,在中心化流量分發的催生中,極速成長,重新建立了內容生態。
沒有優質內容,就沒有用戶停留,微信的生存狀態也越來越差。
所以,微信也感受到了壓力:必須讓優質創作者回歸。
但官方的介入帶來的是生態失衡,有人流量聚集,有人就更難獲得流量。
中心化公域運營效率提升但是風險增大,完全私域的工具屬性卻有可能會喪失用戶。
這是個兩難的選擇。微信在抖音、快手、小紅書崛起的這幾年,應該做了很多思考與痛苦的掙扎。
100多年前,嚴復《天演論》重「演化」這個詞,非常恰當,演化不是進化,也不是后退,就是適應環境的一種變化。微信的演化,也在不斷適應當下,小碎步一點點來,小心翼翼,瘋狂試探。
作為創業者,應該盡快抓住微信公域化分發流量的紅利,盡快入局薅流量。
還是反復提的那句話,任何一個公域流量的分發期都會有一些紅利節點,這個時候必須要盡快抓住。但流量的紅利會迅速消失,而且這個消失的速度會越來越快。
唯一生命力持久的就是私域,你要把所有平臺的用戶盡可能的薅到微信里來,才有可能持續你的業務,私域是電商的終局。
微信有公域的紅利,因為它天然就可以轉私域,太容易太方便了!所以,一定抓住!

